媒体:校长临别送热梗,不如平时常和学生聊聊

2023-06-17 10:51:37来源:凤凰网


(相关资料图)

又到毕业季,各个高校都为毕业生准备了精彩的毕业典礼;按照惯例,校长们纷纷登场,为毕业生拨穗,并送上各具特色的临别赠言。

校长与毕业生的互动,已成毕业典礼上的一道风景。有的校长为配合学生拍照,笨拙地做出比心手势;有的校长如同“人形立牌”,在台上保持乖巧站姿,面带微笑,一站就是四个小时。校长们的致辞,无不表达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的祝福,其言谆谆,其意殷殷。6月9日,集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清彪这样送别毕业生:“四年的唠叨,你们记住了几许?若干年后,无论挫折与顺利,你们能否因为过往的唠叨,而悄悄地把我想起。”爱唠叨的校长,收获毕业生掌声,也赢得网友一片点赞。

武汉工商学院举行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校长孔建益说:“2021年9月,我向全校学生公布手机号以来,大概有2万条同学们的短信”,“虽然每一条短信都是我自己回的,很辛苦、很累,但是我觉得值得。因为通过短信交流,能够和同学们心连心,共同发现学校的不足,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短信?可就是这个稍显落后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学生的普遍信任。有学生给他发短信:“校长,早上起不来跑步怎么办?”校长以行动作出回复,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都坚持在校园跑步,给同学们作榜样;有学生发短信说:“校长,别人家校长给学生发烧鸡,我也想要。”于是,学校在校庆日为1.8万名在校师生员工免费送上一盒小龙虾及鸡腿饭。事不大,字不多,却赢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感动来自校长的亲自回复,来自校长的以身作则,来自校长的平易作风。

从高校毕业典礼上校长受欢迎的程度来看,绝大多数校长都是和蔼可亲愿意跟年轻人交流的长者。但也有毕业生感叹,毕业典礼是见到校长的最后一面,其实只是第二面,上一次见到校长还是在入学典礼上。四年一晃而过,看着毕业证上熟悉又陌生的校长签名,不免有些伤感。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只有两面之缘,是不是有些夸张?不可否认,大学校长很忙,大部分精力要用于应对各式各样的会议、检查、评审、督导,有的校长还领衔重大课题、肩负科研重任。但校长更重要的职责不应该是传业授道、教书育人吗?校长再忙,和学生交流沟通,不也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吗?

大学生群体有着独特个性,未必最直接、最官方的沟通渠道就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不一定愿意到办公室面谈,不一定愿意往意见箱里投信;他们也许希望沟通的渠道简便一些,比如遇事即兴发一条短信;有的时候,他们既想反映问题,又希望给自己留出相对安全的距离……他们最不希望的,毫无疑问,是跟一个自动回复的智能系统交流,跟一套层层过滤的官僚体制对话,最终面对一个石沉大海的无声结局。

孔建益校长公布手机号时说:“作为校长,我非常愿意倾听你们每个人的呼声,大家可以给我发短信,你只要发短信,不管你署名不署名,我都会回复。”回头来看,这一声明是多么充满诚意,多么设身处地。

一些年长的网友,由此回想起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在食堂、在操场、在图书馆与校长不经意的照面,一个笑脸、一声问候、一次毫无准备的畅聊,那是大学时代多么温暖的回忆。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里,本就是高校校长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时代在发展,交流方式在更新。面对“90后”“00后”乃至“10后”,沟通的渠道、交流的做法与时俱进,但面对面、心对心交流的真诚不能丢,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作风不能丢。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校长办公室的大门要常开;学生班级和宿舍的门,校长们也应该常进。

这要求当然是非常好的。而要真正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关键不在于手机号还是微信号,也不在于食堂里或宿舍里,而在于每一种方式都是有效的,每一次交流都是真心的。

标签:

  • 今日焦点
  •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