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让大量乡村人员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随之而来。留守的老人孩童,残破的建筑景色,曾经让台湾乡村“哭泣”。乡土回归、文化传承,如何让离乡的年轻人重爱重返家乡?如何在农村再生中调动社会力量?如何让现代产业对接乡村发展?从台湾台南市后壁区土沟村的变迁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迪。
土沟村简介
(资料图)
土沟村,距台南市区60多公里,面积约400多公顷,人口1600多人。早些年,这里还是有猪粪味、臭水沟的传统乡村,现在已成为台湾第一个“农村美术馆”。
和许多乡村相似,土沟村品尝过“空心化”的苦痛。土沟村早年是台湾冠军米的故乡,而后因为产业结构改变,村里的年轻人宁愿艰难打拼在大城市,也没想回到故土。劳动耕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全村水牛也仅剩一头。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失去年轻和活力,“寂寞”的土沟村脏乱差,渐渐流露出破落之相。
土沟村改造
土沟能从一个遍地猪粪、处处臭水的小山村蝶变成岛内小有名气的农村美术馆,和一群来农村圆梦的大学生密不可分。据土沟美术馆执行长介绍,2003年,一次结缘巧合,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所研究生进驻土沟村,决心用专业所长改造这里。后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土沟创作。
南艺大学的学生,在对村民进行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后,与村民一起,通过挖掘土沟文化内涵,发掘了象征土沟精神的水牛和牛车,用最后一头水牛唤起村民对自己生活价值与土地的认同。
而后土沟村村民成立土沟村文化营造协会,发挥每个村民特长,开启土沟村中央公园的重建工作。有木工经验的负责技术性较高的木造凉亭,其他农民则根据自己的能力负责挖莲花池、铺设草皮等工作。
还形成了独特的决策模式——任何设计方案的决策都由大家一块参与讨论和决策,务必确定村民对改造有共识才开始。
牛车改建的舞台
通过对聚落公园的改造,将原本杂乱的顶土沟中央公园、下水沟活力公园、水牛公园等地重新整理,并在水牛公园中建造水牛石雕,让农村水牛“欢喜做,甘愿受”的意象得以流传。
为了进一步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土沟村文化营造协会及台南艺术大学的学生还组织了为村中最后一头水牛盖了新家活动,选择四十年前的传统土埆建屋,将村里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技艺唤醒,有人记得尺寸、有人准备工具,大人砌墙、孩子搬土埆,年轻人组屋架……让所有人享受参与其中的价值与快乐。
之后,经过十年的酝酿,由南艺大学学生自建的“田园艺攻队”,提出建造“农村美术馆”,并在2013年正式成立土沟村美术馆。
土沟村美术馆并不是一个实体美术馆,艺术展场散布在农村各个角落,游客游览美术馆需要拿着图纸寻找,或在村民的指引中参观,途中会经过农田、农舍等,一景一物都是农村艺术生活的大集成。
美术馆分为优雅农夫工厂、优雅农夫音乐工厂及优雅农夫田园野趣,只要购买了PASS卡(门票)就可参观。
优雅农夫艺术工厂
乡村的公共艺术区,是艺术家与村民的创作的艺术品。
马赛克拼贴的石雕沙发《坐十分钟陶渊明》
艺术家侯加福和居民共同创作的“石雕的小鱼”洗手台
优雅农夫音乐工厂
创作农村歌曲为主,透过音乐,让更多人了解农村正在发生的事。
优雅农夫田园野趣
野趣通过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脱去鞋子,赤脚踏在土地上,感受乡村真实的乐趣。
农村美术馆还推出单车之旅“风吹小土沟”、采集植物的“敲敲小土沟”、在安妮咖啡的“喝喝小土沟”,游客走踏土沟,更能了解农村之美。
将艺术渗透入村民的生活,让村民在艺术中农作,通过美术馆的建立,村民对艺术农作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自发对土沟村的每一块地进行艺术加工,让艺术真正活跃于乡村。
特色乡村卫生间
红砖上有趣的短句
利用废弃汽车排气管做成的“乡情客厅站牌”,上面贴着村民的相片,矗立在土沟村唯一的大马路上,供游客及村民休息。
空地上烤地瓜、闷食物的“窑”
不再“坐井观天”的井头之蛙及水井
原本用水泥做成的桥,经过村民和创作者的讨论,变成了可以坐下聊天、吹风的交流处。
村民的家门口,还能发现不少用生活中的小东西,搭建的装饰艺术。
村民用空酒杯排成的“品酒”
很多杂乱的空地、废物堆,通过村民的巧手变成了休息厅、游戏区、艺术品。
闲置地变公园
稻草搭的布袋戏戏棚
曾经的猪舍被修葺成“土沟农村文化学堂”,成了居民们学习、活动的场所,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技能,更好的投入文化创作中。
土沟村除了特色商店及外,闲暇之余,村民还会自制当地特产点心,搭个棚子去路边叫卖。
社区文创产品
几年的改造,土沟慢慢变了模样。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拿起画笔,成了村里的画家,在家里办起了画展;小朋友们用旧衣服扎起稻草人,点缀着美丽的田野;废弃的木料成了木雕作品;农家院里,响起了动听的歌声……放眼望去,每一处都有惊喜,入眼的都是景点。
吃特色美食的休息区
土沟村的成功,是因为台湾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改革,全民的踊跃参与及不懈的培训“造人”计划。
土沟农村美食馆季度展
去年是土沟农村美术馆开展的第5年,这次艺术展邀请了9位艺术家前来创作,分为夏、秋两季展出,主题是“风吹夏夏叫,雨打秋秋脸”。
蔡坤霖用塑胶水管搭起的“土沟三路”;彭奕轩用稻田的驱鸟彩带创作的“田地亮片”;郭俞平在日式宿舍创作的“存在的房间”等,都是今年艺术家根据土沟村创作的艺术品。
通过艺术作品,描述土沟农村的古今发展,营造“村是美术馆,美术馆是村”理念,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土沟村文化,这一新奇的美术馆,吸引了一大波游客。
案例总结
社区营造
台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入“社区发展”概念,提倡“社区营造”。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大刀阔斧的强势主导,社区营造是由社区草根自发组织的社区建设,强调社区和民众自主参与,自主挖掘在地特色,规划参与社区建设,重塑社区认同感,重建新故乡。
土沟村资讯站
全民参与
通过民主的强化,让所有人都有参与的成就感,并在合作中强化村民间的情感联系。中央公园改造成功后,土沟村采取“游说-唤醒-邀请参与”的方式,到聚落的中心点举办夜间交流会,用影像说明荒地改造的愿景激发大家讨论,坚持到内部有共识且大家愿意投入后才动员一起改造,还整编出一堆具有营造环境技术的“社区工班”。
培训“造人”
要想让村民更好地参与,重要的是构建社区“培力”,即社区人才培训,这也是台湾社区“造人”的重要支撑。土沟村为了鼓励农民参与艺术空间设计,创办画室义务教导村民学画,培养村民的艺术素养及绘画能力,既能利用闲暇时光陶冶情操,又掌握了一门艺术,能更好的装扮乡村。
土沟村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运动,全民参与乡村改革设计,挖掘社区文化内涵,以农村美术馆作为媒合艺术与农村文化的平台,与田园环境结合,发展出农村新美学,重塑最美新故乡。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读道特色小镇,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标签:
上一篇: 一季度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 同比增长10.7%-今日热闻
下一篇: 最后一页